鸵鸟体育快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足球联赛

文章内容

体育赛事纠纷案例_体育比赛中的矛盾道德与法治

tamoadmin 2024-08-19
1.山东电视台的SDTV栏目2.法律和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3.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4.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5.体育运动伤害法律法规6.道

1.山东电视台的SDTV栏目

2.法律和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

3.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

4.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5.体育运动伤害法律法规

6.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7.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编汇总

体育赛事纠纷案例_体育比赛中的矛盾道德与法治

 

如何根据“五五”普法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小学生的身心特征与认知特点,开展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着力提高小学生普法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解决普法的组织领导机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具体的运作方法和程序问题。如果说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第一个问题由于已经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校长、老师的高度重视,情况有了很大改观,而第二个问题由于是操作中的问题,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关注,存在的问题不少,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作为法制教育主体没有真正到位,法制教育与实践脱离、与行为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果这一现状得不到有效解决,中小学普法教育的成效就很难得到保证。笔者在分析、总结和研究法制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中小学的科学经验和成功做法后认为,将渗透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融为一体,可以大大增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推进中小学法制教育上一新台阶。

 

一、着眼于渗透教育

 

小学开展法制教育离不开课堂教育这一主阵地。按照中央、院转发的“四五”普法规划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要开设法制课,并且做到、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的要求,各地中小学在法制教育活动中,编写法制教材,设置法制课程,培训专门师资,保证了法制课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然而,法制教育仅仅通过课堂上灌输法律知识是很不够的,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开展法制教育,势必会提出法制教育的渗透性问题。

中小学法制教育要坚持渗透性,就是学生在校期间,教师不要过早地揭示理性概念,把知识原理全盘托给学生,而应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开展的各种教学和文体活动,有意识地给学生以暗示、熏陶与感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法律方面的知识,并从中受到法制方面的教育和启发。教师在具体运用法制教育渗透性原则过程中,一般可以取式渗透和暗示式渗透两种途径。所谓式渗透,就是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组织的文体活动中,巧妙地把法制教育渗透进去,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所谓暗示式渗透,就是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迅速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增强法制观念和意识。一般而言,中小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制教育要渗透到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中去。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基于国家的法律和人们的道德认识而建立的,是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所必需的。一般而言,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既体现法律的精神和要求,同时又符合学校的实际,学校应当将遵守规章制度和遵守法律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地进行法律和规章制度方面的教育,让中小学生认识到规章制度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熟悉和掌握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遵守规章制度,按规章制度办事,为今后能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奠定良好的基础。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中其实非常简单和实在,例如,平时对遵纪守法学生所表示的一种赞许的表情示意,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次看似随意的表扬,都能够起到激励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暗示效果。

其次,法制教育要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去。法制课承担着法制教育的重任,但其它学科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职责,所异同为,法制教育课作为直接围绕法律常识开展的教育,内容比较集中但课时十分有限,而其它学科则是渗透性教育,内容比较分散但作用常常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来。学校应将法制教育有意识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并将其作为学校法制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改革的主攻目标。各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法制教育素材,通过分析政治历史、剖析文学作品、介绍学科历史传统、传授文化知识等途径,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法制教育素材,尤其是与学科有关的涉法案例,重点加以介绍和剖析,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例如,在组织体育课时,可以将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防范、自我保护教育等内容渗透进去;在讲授历史课时,可以将国防法律、毒品预防等内容渗透进去;在讲授自然课时,可以将环境保护法等内容渗透进去等。法制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去,切忌形式主义,不能牵强附会,要自然结合、启发引导、选择好教育的切入口,要引发学生学法用法的兴奋点,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本身、智力得到发展和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对法律知识有所了解,法制意识得到加强。这就得讲究渗透的艺术。

第三,法制教育要渗透到校园环境氛围中去。法律意识的形成,教育很重要,环境情感的熏陶也不可少。校园环境氛围既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也是培育法制意识的有效阵地。中小学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法制氛围。要抓住校园网、校内广播、宣传板报和横幅等各种载体,组织一些学法用法的网上知识竞赛,张贴一些宣传法制的名人名言和标语口号,播报一些有关法制教育的广播,以形成校园内法制教育的宣传强势。

第四,法制教育要渗透到家校互动中去。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家校互动,密切联系。针对家庭对中小学生成长过程的影响,学校应当重视法制教育对家庭的渗透作用。让法制教育内容渗透到家庭中,学生用课堂所学法律知识来帮助家长,再使家长以良好的家教去影响学生,就能达到家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为此,可针对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布置一些家长、学生共做的作业,目的在于让家长同时了解法制知识,督促学生完成所布置的作业,达到学生的知行统一。同时,学校还可通过家访、开家长座谈会等方式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对家长进行适度的法制教育,有效地发挥学校法制教育对家庭的渗透作用。

法制教育渗透的前提是强化教师的渗透意识,形成坚定、明确、一贯和持久的渗透意识。只有教师本身具有比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比较全面的法制知识,才能在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到渗透的具体途径和形式,也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普法的不断深入,渗透性的法制教育必将受到更大的重视,并有可能成为普法教育的主渠道。

 

二、注重体验教育

 

法制教育不仅需要知识的渗透性教育,还需要有意识的体验性教育,也就是说,要在组织法制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努力突出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通过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学生情趣和时代气息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真谛,培育法制意识。笔者之所以强调体验教育,是因为法制教育惟有经过体验,才能够一改以往给学生上课时严肃有余、生动不足的现状,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使法制教育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真诚欢迎;惟有经过体验,法律知识在一次次体验中积累,法制意识在一次次体验中形成,学生的思维才能产生飞跃,获得的法律思想意识和掌握的法律知识才能刻骨铭心;也惟有经过体验,才能使中小学生在学法的同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并维护法律的权威,法制教育的目标才能达成。可以这么说,体验教育是对“实践育人”教育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它可以伴随着学生成长的过程,帮助其实现从无意体验向有意体验的转变,从体验中提升学习法律的兴趣和提高学习法律的效果。

法制体验教育需要选择好载体。中小学法制教育要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树立法制意识,促进自我发展,它需要我们积极利用好各种教育,寻找好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现场感、实用性强的各种活动作为法制体验教育的载体。例如,与公安司法机关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进行座谈,成立法制学习兴趣小组,开展法制演讲比赛、辩论赛,举办法制作文竞赛,参观少管所和少教所等各种法制教育基地,组织模拟听证会、模拟法庭等法制教育活动,等等。法制体验教育载体甚多,相信通过有意识的挖掘,可以选择到适合学生特点的体验教育载体,并使广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法制教育活动,扮演一个角色,体会一种职责,获得一种感受;了解一点知识,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只有这样,方能改变法制教育“台上老师大声讲、台下学生无人听”,以及“考前拼命背书、考后毫无印象”的不正常状况,调动起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法制体验教育需要抓住主体体验环节。学生是法制教育活动的主体,如果一味被动地接受教育,缺少过程性的参与积极性,教育效果肯定不会好。法制体验教育实际上就是强调抓住主体体验的关键环节,通过中小学生的践行、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用“心”去体验,自觉来感悟,使广大学生能够在参加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法制教育活动过程中真正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抓住中小学生的主体体验环节,如学生可以自行组织起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和校园内的案例进行法律剖析,从而教育自己,警示他人;可以创办从编辑到打字员都由学生自己负责的法制小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宣传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法律伴我行”等夏令营或冬令营,利用期接触公安司法机关,了解适应这些岗位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及职业道德等。法制教育活动一旦新颖、有趣,对学生有了吸引力,其预期的效果就会体现出来。

此外,法制教育贯彻体验教育还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体验教育活动不应当针对少数特定的学生,而是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法制教育不仅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需要,而且还包括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所有的学生都应当接受法制教育,都应当参与体验教育。二是体验教育贵在学生自己参与,切忌老师包办代替。法制体验教育的真正意义来源于学生的参与。因此,法制体验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教育工作者地位的转变。原来老师的角色常常是一手包办,体验教育开展过程中老师应当从台前走入幕后,成为法制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则应当从配角转为主角。三是法制体验教育应当开拓思路,校内外体验教育并行。学校不仅要给中小学生提供校内体验的机会,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接触社会,到校外的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得到成长。

 

三、讲究养成教育

 

尽管法制教育需要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制意识,但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更需要大家去执行。因此,法制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靠苦口婆心的口头说教就能够奏效的,很重要的是要将教育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养成非常重要和必要。中小学生处在人一生发展最为迅速、最为关键的时期,是养成教育的起始阶段,抓好中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将为人一生的遵纪守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反过来,人的思想又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有的中小学生从小养成了不良习惯,学会了吸烟、喝酒、和打架等,有的甚至形成了恶习。他们把这些不良行为视为“神气”、“有派头”,其实,这正反映出这些学生的无知。不好的行为习惯常常给人们一种不文明的印象,暴露出不好的思想,同时,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还会引起一个人的受害、失足和堕落。因此,中小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努力将其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话既如此,中小学生必然会提出,究竟哪些是美好的行为,哪些是不良的行为,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确实,中小学生的行为应当有一个评判的标准,这个起码标准应当是自己的行为既不给本人的身心带来危害,同时也不给他人、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带来危害。对中小学生行为的判断,主要有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两大类。所谓的道德是同人们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相适应,由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保证实现的行为规则,例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就属于这一范畴。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就是属于这一范畴。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些基本行为习惯既是德育的落脚点,也是法制教育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两方面都可以作为中小学生行为判断的客观标准。

对于学校法制教育来说,承担着养成学生好习惯与矫治学生坏习惯的双重任务,但以养成教育为主。养成遵纪守法好习惯的同时,对坏习惯也自然地产生一种矫治的作用。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和培养良好习惯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养成好习惯,矫正坏习惯,强化遵纪守法的意识,形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当然,不染恶习是对中小学生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但中小学生不应该满足于不染恶习,还应该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达到行为美。什么是行为美,从最基本的要求看,学生遵纪守法就是行为美。

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是性很强的工作,培养什么习惯,用什么方法培养,都要事先好。从学校角度看,就是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把最重要的一些要求制订成为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的规范,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定出规矩,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到,让学生逐步养成习惯。法制教育就应当在这方面下功夫,见成效。

山东电视台的SDTV栏目

202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二、课程理念

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坚持“健康第一”;

2.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3.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

4.注重教学方式改革;

5.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

6.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三、课程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让学生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会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四、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根据课程目标的四个水平,设计相应内容。针对水平一目标,专门设置基本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为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练奠定基础;针对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目标,分别设置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其中,健康教育由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生物学、科学等多门课程共同承担,体育与健康是落实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

法律和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

★《道德与法治》

1986年,山东卫视推出了名牌栏目--《道德与法制》,当时是全国一五普法的第一年,这档节目后来发展成为山东电视台和全国法制节目中唯一一档连续播出23年的名牌栏目,同时也是全国开办时间最长的法制栏目,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观众。

2012年1月14日,山东卫视在早间时段7:34推出长达一个小时的专题节目《道德与法治》,虽然和老节目仅一字之差,但是在节目理念和制作形式上与老节目有着天壤之别。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规定得好坏,关系到法治能否真正实现,统治是否实现,也关系到法制是否可以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备。

山东卫视新推出的《道德与法治》栏目,就是秉承弘扬法治精神的主旨,力求更为广泛地传播法治观念。探求背后的真相,聆听影像背后的故事,挖掘案件当事人的心理根源,展现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彰显社会大众的人文情怀。这档栏目将以新颖的讲述方式紧贴世间万象,全面、深入地报道法治热点,解读相关政策法规,普及法律知识,警醒人们远离犯罪,远离危险。

《道德与法治》以全新的视角度关注涉及公众生活的法律、法律问题,展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葛、矛盾、困惑和诉求。挖掘案件背后的社会经济背景、民族文化心理以及人的特殊生存境遇和精神氛围,把视点拓宽到对当事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物命运变迁和曲折情感的读解,反映个体在案件经历中的所思所想及其最终命运,从而彰显法制案例的深层内涵。品人生,彰显道德力量;看社会,弘扬法治精神。《道德与法治》为您讲故事,从道德和法律的视角关注剖析社会热点问题,披露全国大案要案。

★《生活帮》

2006年6月1日,大型民生新闻节目《生活帮》在山东电视生活频道开播,《生活帮》的开播,使齐鲁百姓又多了一个传达民意的窗口。

节目每天直播一个小时,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立足“帮”与“办”的特色,踏踏实实为百姓服务。直面百姓生活中的盲点、疑点和难点,全力为百姓解难、解闷又解气。

《生活帮》围绕“有事您说话,热心生活帮”的节目宗旨,紧紧围绕百姓需要、百姓喜欢这个中心,从报道生活,到介入生活,进而干预生活,全面贴近百姓,阳光主题,快乐播报,倡导积极乐观、相互帮助、奉献爱心的快乐生活理念。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打造“阳光主题,快乐为本”的栏目形象。

《生活帮》还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建立联系,聘请专家官员成立不同行业的“帮办顾问团”,为老百姓办事。共同构建互帮互助的和谐社会。

★《民生直通车》

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全力打造的一档大型民生新闻栏目,是山东省内第一档民生新闻栏目。

自2004年开播以来,始终把“为百姓办事,替分忧”作为栏目的宗旨,把百姓话语、平民视角和民生关怀作为自己的品格追求,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根据AC尼尔森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民生直通车》最高收视率超过8%,市场份额接近30%,成为山东省最有影响力的民生新闻栏目之一。

2005年被评为山东省广播电视新闻十佳栏目。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新闻栏目,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直机关首届“十佳青年文明号”。

《民生直通车》关注的新闻主要以省城为主,辐射全省及周边地区,节目来源以独立编为主,强调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和亲身体验,注重倾听百姓心声,反映社会热点,建立民众与沟通的桥梁,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包括小梦主持的小梦说天气在内,《民生直通车》栏目长度为55分钟,节目主持人为孙亮、董淑,栏目将每天最新的新闻,以个性化的表现手段和主持风格加以展现,同时还设置了新闻话题,观众以发送短信方式参与话题讨论,发表自己看法或提供新闻线索。

★《拉呱》

齐鲁频道首开国内曲艺新闻之先河《拉呱》将给观众带来更为新鲜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互动环节上,也会让观众有更多的认同和参与感,同时我们将引入更多的元素,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每天下午五点半,如果你能走到每一个打开电视的家庭,会发现有一半的人在收看《拉呱》。家庭主妇宁愿把做饭时间推迟,也要等到小么哥说完“不见不散”。《拉呱》的节目收视率一直稳定在25%,市场份额达到了50%。

★《每日新闻》

全国收视率冠军栏目 《每日新闻》是齐鲁频道(齐鲁电视台)的主流新闻栏目,1995年1月1日创办。“青春形象、新锐思想、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森骥行动”、“为您办事”等多个板块强势出击,打造全国收视率冠军栏目。

★《说事拉理》

生活每天都在继续,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山东电视生活频道《说事拉理》作为《八点听书》的升级版,将秉承过去三年的成功运作经验,聚焦人生百态,追寻真相,彰显法制力量。

生活每天都在继续,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说事拉理》真情援助正在进行。《说事拉理》关注弱势群体,关心百姓小事,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有事您说话。 ★《今日报道》

山东电视台新闻中心全新打造的晚间电视新闻节目《今日报道》2012年1月1日晚九点三十分亮相公共频道。《今日报道》是新闻中心为贯彻台党委加强新闻宣传的要求,在原《齐鲁夜新闻》的基础上改版的一档形式全新的电视新闻节目。

为进一步发挥新闻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充分畅通政声民意,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按照李昌文副台长的要求,《今日报道》确定了比《新闻联播》软、比一般民生新闻硬的总体思路,以新锐、贴近、权威作为栏目的定位,从新闻内容到表述方式都较既有的新闻节目有较大的变化。在内容取材方面,《今日报道》立足山东,集萃本台和全省17城市台记者制的精彩新闻内容,同时兼收并蓄,放眼全国、全球的热点新闻,力争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让观众了解到尽量多的新闻资讯。在播报方式上,改变过去新闻播报中过于严肃甚至刻板的风格,把观众关心、公众关注、百姓有用的信息,以说、议结合的方式在电视荧屏上呈现出来。

《今日报道》将设立今日·关注、今日·现场今日·登场、今日·声音、今日· 热线等小版块,根据内容需要优化组合,科学编排,增加有效信息量,为观众开辟一扇以个性化的方式观察新闻的窗口。

★《101》

矗立在台北的101大厦,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高楼。而2011年11月7日21:40,齐鲁频道将全新开播一档名为《101》的晚间新闻。

《101》意味着一个高度,更意味着一种精神,“这两个1,代表着齐鲁频道‘或者第一、或者唯一’的办台理念。”而这一节目也是之前本台晚间《一天零一夜》节目的升级版华丽回归。

2011年10月,齐鲁电视台进一步明确了“公益齐鲁,公信天下”的品牌升级定位。《101》作为午间、傍晚、晚间“新闻三塔”的最后一塔,迎来“火线升级、挑战最高点”的战役指示,精干的铁三角班底,全新升级的武器库,将突击新闻第一速度,抢占晚间新闻第一高地。“时间一到,当头一炮”,是《101》三人组冲锋陷阵的第一利器。从类似佛山小悦悦的冷漠路人,到游走在道德和法律边缘的“碰瓷高手”,再到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发人深省的社会时弊……“不当不忿不平事儿”,都是当头炮的事儿。“连珠炮响,奇事一筐”,《101》专为小番茄、小海螺两位辣妹定制此版块,以包罗天下奇事,打尽一筐新鲜。两位美女凭借连珠炮似的嘎嘣脆语气,把社会网络、国内国外最奇最新的事儿一网打尽,为观众带来饕餮视觉盛宴。

《101》节目最后,将启用“回马枪”,让观众意外到尖叫,而后会心一笑。据了解,“回马腔”将《当头炮》评述过的焦点,用老歌新编的方式唱出,在戏谑和调侃中,为观众引出的本质。新战队,新武器,新出征。“天天好新闻,句句大实话”,《101》或将为观众带来全新新闻体验。

★《乡村季风》

乡村季风栏目是山东电视台的一档农业节目,是在山东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1996年,台领导指出,山东电视台要创办一个对农电视栏目。19年3月6日,《乡村季风》栏目应运而生,并确立了以“关注农村经济发展,科技兴农搭桥牵线,小康路上人物新传,引导农民更新观念”的栏目定位。栏目深受广大观众尤其是农民观众的欢迎,平均每天接到观众热线电话上百次。时任同志在一位农民观众写给他的来信上作了批示,对《乡村季风》注重宣传致富技术、重视播后服务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2001年9月,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复,局党组决定在《乡村季风》栏目的基础上筹建山东电视台农村科普频道(简称农科频道),其宗旨是:宣传党的农村政策,传播现代农业理念,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搭建城乡交流平台。省委省非常重视农科频道的开办,2002年1月3日,对筹建中的农科频道做出重要指示说:“这是山东电视台在新世纪初送给全省广大农民的一份珍贵礼物。希望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成为广大农民的良师益友和好帮手。要千方百计把节目送到农村各家各户。”

2002年3月,山东省副邵桂芳为筹建中的农科频道题词:办好农科频道、增加农民收入。4月20日,以《乡村季风》为主打栏目的农科频道正式开播。

★《我是大明星》

2010年山东电视综艺频道《综艺满天星》推出了第5系列金牌达人选秀类节目《我是大明星(第一季)》,再一次在全国引领了选秀风潮。

《我是大明星》足迹遍布山东、济南、青岛、潍坊、济宁、烟台、淄博等地,海选每到一地,都火爆异常。与以往选秀活动不同,《我是大明星》实现了从俊男靓女选秀到大众草根选拔的蜕变,发掘出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平民英雄和达人偶像。

2011年,《我是大明星(第二季)》全新启动,全民大海选,我是大明星!2011山东电视综艺频道再推海选热潮,三大评委携手终极武器再度归来,最严厉的点评,最尖锐的对峙,最苛刻的观众,最精彩的表演!

2015年,山东电视综艺频道王牌选秀节目《我是大明星》继续为每个普通人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真正成为平民舞台,造星工厂!

★《小溪办事》

“小溪热心肠,有事我帮忙。小溪力量大,有事您说话。”

2012年1月1日起,每晚17:55,齐鲁电视台全新打造的新闻服务类节目《小溪办事》将与观众见面,主打公益,全力为老百姓办事。

《小溪办事》脱胎于齐鲁电视台《每日新闻》节目中的明星板块“为您办事”。《小溪办事》继承“办事风格”,壮大服务队伍,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手段,全力打造该台继名牌栏目《拉呱》之后的又一公益名片。

★《好运连连到》

《好运连连到》是齐鲁电视台2013年下半年重点打造的史上中奖率最高的、全直播、全互动节目。

《好运连连到》节目以观众互动为核心,以各种互动游戏为载体,以生活商品、奖品为吸引,同时结合齐鲁频道的平台优势,让观众真正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消费游戏和过程。

《好运连连到》设置4大互动游戏板块,第一板块:“我是大胃王”,吃得快、吃得多就能赢大奖。第二板块:“我是达人”,各路民间“达人”高手亮绝活赢大奖;第三板块:“好运天平”,搭档配合,共同搬奖,只要天平平衡,奖品就能到家;第四板块:“全部拿走”。

《好运连连到》贴合齐鲁电视台“公益齐鲁、公信天下”的频道定位节目,还将不定期的推出一系列公益活动,以提升栏目在观众当中的美誉度。 齐鲁网是院新闻办公室批准成立,山东新闻广电出版局、山东电视台主办的大型新闻门户网站,山东省重点新闻网站,享有山东广电的强大内容和政策优势,也是山东广播电视各频道和广播电视栏目的官方网站。以主流媒体地位、独有优势打造的新媒体平台。是与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居于同等地位的山东省第四主流媒体。

齐鲁网致力于打造山东第一门户网站,致力于构建基于山东广电强势的网络电视台,致力于向手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节目,致力于创建山东新媒体营销的优质品牌。拟建新闻、、体育等多个资讯频道,论坛、博客等社区频道,融直播、点播、分享功能于一体的新媒体全业务平台。山东网络台2011年1月7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山东电视台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山东台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网络广播电视台运营牌照的7家电视台之一,从此拥有了面向互联网用户的媒体和机构品牌。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是以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新兴信息网络为节目传播载体的新形态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是党和重要的视听新媒体,承担着通过宽带互联网等新载体、新渠道、新手段向社会传达政令、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引导舆论的重要任务。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业务涵盖面向电脑、电视、手机三类终端的四大业务板块:包括面向电脑终端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齐鲁网及其网站--齐鲁、面向电视终端的IPTV业务、面向电视终端的互联网电视业务、面向手机和移动终端的山东手机台业务。今天上午,这四大业务也相继举行了上线启动仪式。此外,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联合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浪潮、海信、新浪等多家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了我国首个中国社交电视实验室,尝试开展立足三网、打通三屏的社交媒体业务。

网络台

2011年1月7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山东广播电视台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山东台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网络广播电视台运营牌照的7家电视台之一,从此拥有了面向互联网用户的媒体和机构品牌。

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简称山东网络台)是以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新兴信息网络为节目传播载体的新形态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是党和重要的视听新媒体,承担着通过宽带互联网等新载体、新渠道、新手段向社会传达政令、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引导舆论的重要任务。

手机台

山东手机台是国家广电总局颁发全国手机电视牌照的新媒体机构,也是山东省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全媒体平台,拥有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手机阅读、无线音乐、短信互动、微博等多项业务和产品。

作为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无线新媒体品牌,山东手机台不仅聚合了山东广电、山东十七地市广电频道的最优质内容,还在不断优选集成国内外剧、、音乐、动漫、游戏等手机网民喜爱的优质内容,全心全力为用户打造个性化、社交化的视听全媒体平台。

第一视听

第一视听是中国社交电视实验室出品的移动互联网全媒体平台,拥有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全国牌照。第一视听精心提供80路免费的电视直播,海量电视点播节目,网络,微**,最新热书,连载,广播音乐等特色优质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依托带着体温的终端,随时随地随心所欲,乐享新鲜潮流的一站式手机视听盛宴!  中国社交电视实验室是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联合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微博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三屏终端厂商等机构和龙头企业,共同打造的中国第一家社交电视实验室,立足三网融合、打通三屏传播,力求实现跨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的新电视业态的创新与发展。 智慧齐鲁是山东电视台打造的山东综合生活APP。由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生活服务信息云平台。“智慧齐鲁“移动客户端公测版正式推出上线。作为山东省生活服务信息云平台,“智慧齐鲁”的上线也预示着山东广播电视台向移动端纵深布局,是山东省内传统媒体进军移动互联网的战略性产品和选择。

全新网台互动模式 电视移动社交新玩法

依托山东广播电视台所具有的媒体属性、平台属性和公信力属性,融合移动端新兴技术和移动应用发展潮流,“智慧齐鲁”扫描城市最新动态,将实现广电节目同步播放,通过“直播”、“点播”、“资讯”、“官方发布”四位一体,打造最新电视体验平台。

新奇的概念打造,畅快的用户体验旨在打破传统电视节目与观众点对点的互动模式,全新的交流平台将拉近每个人的距离。“智慧齐鲁”的诞生势必在2014年山东省内掀起一股电视互动大旋风。

打开“智慧齐鲁”客户端,界面有资讯、直播、爆料、体彩、天气、二维码等功能模块。其中,有两个功能特别引人注目。“爆料”将为广大山东网民提供一个更便捷、更及时的监督平台,拓宽了民意诉求的新渠道,同时还将提高机构工作效能质量,扩展公共服务新领域。“二维码”为场外的电视观众提供了实时参与节目互动的通道,观众通过扫描电视节目的二维码,参与到节目活动或中来,将从现有的场外观众传统模式逐步转变到全新性的节目参与形式,可以改变节目走向,可以影响现场嘉宾,真正、完全地融入到节目中。

“智慧齐鲁”着重进行新闻资讯内容与生活信息服务的建设,从居民生活、公共服务、节目互动和移动播出等多个方面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信息云平台服务。

1、新闻资讯整合传播平台:在移动互联网终端,通过、音频、图文等多媒体传播方式,同步直播本地广播电视节目,打造社交互动电视媒体。

2、市民生活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生活提供信息服务,包括天气、违章、实时路况等,实现城市综合生活信息的智能感知、集、应用。

3、移动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全面推进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通过O2O电子商务模式启动汽车票等垂直行业电子。

了解服务信息、查询城市动态、分享社会。无论你在哪个经度,无论你在哪个纬度,只要用手指触动屏幕,就能即刻启动智慧齐鲁。随时随地了解本地讯息,生活服务资讯一网打尽。引领山东移动应用魅力生活,让山东成为了一座座“指尖上的城市”。

近年来,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及其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山东广播电视台及早布局、加大投入,组建了专业的运营团队,积极探索实施媒体转型和融合发展。自2011年11月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上线以来,已经形成了涵盖齐鲁网、山东手机台、IPTV、互联网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等五大新媒体产业板块,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展和完善产业链条。

2014年11月”智慧齐鲁“项目的启动是山东广播电视台依托移动端媒体平台,向城市生活应用及功能服务领域迈出的又一关键步伐,这无疑为山东广播电视台实施媒体转型和融合发展战略插上了一对强有力的翅膀。

充分发挥媒体公信力优势,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借助“智慧齐鲁”强大的技术优势,为山东省“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款集“新闻资讯”、“公共信息”、“生活服务”、“互动社交”为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性产品,我们真诚地希望更多的部门或单位与我们一起努力,打造打造山东省生活服务信息云平台,真正引领山东省智慧城市建设新篇章。

省参事、省经信委原党组书记孙志恒、山东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潘士强、山东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李兴利、山东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李永华、济南市交通警察支队高新区大队副大队长王玉忠、山东省交通运输集团客运管理部部长宫方忠、山东省**管理中心市场部部长杨雷等领导参加启动仪式。现场扫描'智慧齐鲁移动端二维码,体验“智慧齐鲁”的特色功能。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

法治从人类的理想成为实体的制度,道德是功不可没的。法治,源于道德和政治上的设,源自对法律的“善”、人性和权力的“恶”的思索,源自“去恶求善”这一原始诉求构成的法治的正当依据。法治的价值告诉我们,法治追求“善治”,而这正是人类追求了千年的梦想。法治以道德为基础。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之过程,实质上也是推进人和社会的道德意识,对人和社会进行具体、生动的道德教育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受制于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主体道德与法律应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时至今日,市场经济如火如荼,对这所谓的内部一致性和协调性削弱和破坏,已不言自明。“传统”的道德观与当代中国法律的矛盾冲突不断凸现出来,这将对我们现在的法治建设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并进而影响社会生活的优良顺序。因此,毫无疑问,对“传统”道德观与当代法律之矛盾冲突,以及如何协调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研究分析和探讨就有其必要性了。

一、“传统”道德观与当代法律之间的矛盾

任何社会的变革,往往在思想领域会有深刻的反应。旧体制的瓦解,新体制的建立,不能不使得人们的思想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于是很自然,一系列的矛盾就出现了,尤其是“传统”的道德观与当代法律之间的矛盾,且日益突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实行,树立了平等竞争的法律观念。然而道德观念的转变却比较迟缓,经济的“铁饭碗”和平均观念仍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于是产生了许多法、理、情的观念冲突。

在我国“传统”的道德观中,历来是重义轻利的,片面地强调精神而轻视物质利益。并且把义与利的选择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尺度,于是大量的歌颂“舍生取义”,痛斥“见利忘义”的论调出现了。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的最大化是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宗旨。法治国家的法律保护的正是(合义)求利的原则。因此(合义)求利的法律观与“重义轻利”道德观之间的矛盾也就显现了,在法治国家的法制环境下,本来赢利的观念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目前,在道德领域它却遭到了排斥。传统的道德观在处理经济利益纠纷中显得无力,于是人们开始认为是整个社会道德滑坡了,进而,面对所谓义与利的选择,人们陷入了种种矛盾当中。

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的主体精神之一是公的观念,在人们的道德观中,公的利益是绝对地高于私的利益。私的利益要绝对无条件地服从公的利益。这种道德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挑战。市场经济中,法律以调整经济利益关系为根本,不仅保护“公”的利益,同时也要保护私人的合法权益,这必然就动摇了人们道德观念中公的利益的绝对性,从而造成了重公益而轻私利的道德观与公私并重的法律观之间的矛盾。特别在现在的这个情况下,私有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而国有企业改革困难重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到底要不要优先保护公有制资产,要不要实现对民营和公有企业的平等保护,焦点很突出,争论也很激烈。道德的“重公轻私观”与法律的“公、私并重观”之间的矛盾并不缓和。

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权利与义务早已密不可分,但是“传统”的道德观中人们常常把义务与责任的履行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基本标准。道德的内容侧重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履行的义务,即应当做或不应当做什么,这种义务的履行并不意味着他享有相应的权利,也不以义务的履行者取得一定权利为条件。而实行法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本位的法律观则是在不抛开义务的前提下大力弘扬权利精神,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人对自身利益的正当追求。市场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为前提的,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利益和权利的交换,交换的主体平等、交换自由。 所以“权利本位”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基础和客观要求。离开了权利本位,市场经济就会失去动力和活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义务本位”的道德观与“权利本位”的法律观相碰撞的现象发生。因此,面对传统道德观与当代法律观的矛盾冲突,一些人的人生观、观、法律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有的人开始推崇个人主义、一切向钱看,有的人则是焦虑不安,对改革缺乏承受力、应变力,甚至滋生了逆反心理,最终导致部分社会主体追求的物欲化倾向、个体行为的无责任化倾向、社会风气的虚化倾向、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倾向现象的出现。

面对这种种的矛盾,我们应当有何作为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呢?我们知道,道德价值的等级体系中第一类包括社会有序化的基本要求;第二类包括极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增进入与人之间紧密联系的原则。法律本质上是一种规范,强调的是秩序,当然也应该体现社会有序化的基本要求。法律与道德价值等级体系中的第一类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时代、观念和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法律和道德相交叉的边缘地带总是随之而上下浮动。有时表现为部分道德归化为法律,有时又表现为部分法律回归于道德。因此我们可以:

二、树立新型的道德观,与当代法律观念协调发展

任何现象,都不会没有缘由的发生,一定有其原因,“传统”的道德观与当代法律观的矛盾冲突自然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一般来说,社会道德转型相对法律而言较为滞后,法律规范的转型可以更直接地依赖社会现实,由国家通过立、废、改的形式确立。而道德规范的转型则需要人们在现实社会中重新创建、逐渐积累、认可新的道德规范而完成,所需时间较长。同时道德在转型过程中,由于导向不明、价值取向混乱、缺乏国家强制力 推动等,盲点较多,也就容易出现道德过渡性失衡。但是,任何一种社会秩序的产生与巩固都离不开道德与法律两个因素的优化组合和协调发展,因此,促进法律与道德的协调发展对我国法治建设,从人治走向法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树立新的道德观念是有其重要的现实性的。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无非是传入人们头脑并在人们头脑中改造物质的东西而已。”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传统”的道德观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必须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在继承传统优秀的道德观念基础上,以当代法律观为参照,融合时代精神,树立新的道德观念。

第一,重塑平等、竞争观。利益是竞争的根源,市场经济通过竞争的手段来划分利益的数量和确定利益的归属。优胜劣汰决定了市场的主体必须打破平均主义的道德观,树立平等竞争的道德观。

第二,重塑公正、效率观。传统的道德观把社会公正放在首位,轻视效率,片面追求一种不讲效率的公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必须树立重效率兼顾公平的观念,以追求高效率为目标,以公正、公平原则为社会平衡的杠杆。

第三,重塑“公私观”。传统的“公私观”是重公轻私,把二者对立起来,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树立公私兼顾的观念,要同等对待。

第四,重塑“义利观”。义与利的选择历来是衡量人们道德水平的标尺之一,中国古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义利观对后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我们必须赋予它新的内容,要义利并举,义利有机地统一。一方面以利扶义,使义有物质依托,不至于成为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是以义取利,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追求正当的利。君子爱财,取之 有道。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过程中,在整个社会的从传统向现代的融合过渡过程中,所谓传统的道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失效,新的道德规范却尚未确立,这些会致使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空白和失范现象,这就急需我们建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第一,吸收各方面精华,体现开放的时代精神。鲁迅先生说“拿来主义”正适合于我们此时的法制和道德建设。我们应当立足于现实,对古今中外的道德元素,吸收其精华,革除其糟粕。倡导符合时代的正义公平的社会精神。第二,注重道德标准的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结合。传统的道德观标准多以道德纯朴、民风淳厚、君子人格、仁义精神、利他主义等理性主义为核心,追求的是一种务虚而不务实的浪漫主义道德境界,结果往往是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导致道德标准理想化,使人们可望而不可及。人们丧失了追求崇高道德境界的信心而产生了怀疑主义。因此,构建新的道德体系时一定要注重国情,创建一些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第三,法制和道德体系应体现多元化和层次性的特点。所谓道德规范的多元化和层次性是指,根据社会和行为特征的不同、道德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建立不同的道德规范,从而改变过去道德规范的笼统、抽象的状况。法治社会是符合现代社会精神的目标性社会,法治社会又是富有创造和效率的社会。如果一个社会仅仅以法律作为其控制和调节自身的唯一方法,那么就必然会丧失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社会生活的活力就会减退,这也正是目前西方(后现代)社会中显露出来的一个缺陷,弥补这一缺陷,有赖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新定位。欲治愈道德与法制之间的矛盾,则法律和道德的建设必须要同步协调发展,同时这也是建设法治社会进而使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法律和道德的有机结合和和谐发展,才能使合理、合情、合法的和谐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

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动着进步,是人类进化的源泉。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1

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有着怎样的价值和作用?(重要性)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

(1)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2)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6.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2)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7.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骤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 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3)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8.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9.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

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0.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是什么?

(1)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 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11.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12.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4.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2

建设美丽中国

1.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2)人口问题加重了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3)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有哪些?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

新的特点:①增速趋绶,②出生率低。③老静化加剧,④男女性别比失衡,⑤乡分布不均衡,⑥“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3.我国为什么要长期坚持生育基本国策?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2)国家推行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4.我国为什么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1)生育要有,但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我国实施“全面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5.我国的现状有哪些特点?

(1)我国自然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紧缺。

(2)长期以来,我国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6.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环境?

(1)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3)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7.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致、“纷乱”中的有序。

(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8.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坚持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9.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

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必须严守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5)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3

中华一家亲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惜杂居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柴

基本政治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3)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4)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3.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4.反对分裂,我们应该怎样做?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

5.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1)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

(2)任何企图搞民族分裂的人都是历史罪人,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6.“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7.怎样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商度自治的方

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8.为什么祖国完全统一必定会实现?

(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2)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3)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9.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2)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

“”。

(3)两岸人民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4

中国人中国梦

1.怎样正确认识中国梦?

(1)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夙兴夜寐,执着地追求实现小康、过幸福生活的社会梦想。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3)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2.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什么重要意义?

(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6.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

(1)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为什么中国梦能够实现?

中国的腾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8.怎样实现中国梦?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立足中国的独特国情,凝结着中国******民长期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9.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底气源自哪里?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2)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

10.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

(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

(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4)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5)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又要锲而不舍。

(6)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5

踏上强国之路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

(1)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2.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 教育 、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3)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3.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4.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2)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

最强音。

5.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党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参与、尽力、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4)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点

★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 九年级政治科技国情知识点归纳

★ 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

★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整理

★ 政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 2020初中九年级政治知识点整理

★ 九年级政治知识点

★ 初三政治知识点总结重点知识梳理

体育运动伤害法律法规

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朝夕相处,有时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误会,产生分歧,与老师产生矛盾,从而影响师生关系,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实事求是地讲,师生间的误解是常有的、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矛盾,处理好师生关系。

如果学生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呢?

一是要认清教师与学生的矛盾中有几种关系,即长者与幼者的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平等的同事关系,朋友与朋友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是这些复杂关系所构成的综合体。

二是要以充分的事实为根据,分析自己与老师的矛盾是上述哪种关系上的矛盾,是一种关系上的矛盾,还是几种关系上的矛盾。千万不要乱猜疑和瞎判断,要学会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和公关艺术,主动解决问题。

三是判断准确后,确定解决矛盾的方法。如果是由你不尊长、老师不爱幼引起的长者与幼者关系上的矛盾,你就主动热情地尊长,促进老师爱你;如果是由你思想道德差或不守纪律又不听老师的指导、教育、帮助引起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上的矛盾。

你应当承认错误检讨缺点,主动积极接受老师的领导和教育,取得老师的谅解;如果是由老师辱骂、体罚、打击、勒卡等行为引起的民主平等同事关系上的矛盾,你应找老师谈话或写信,请求老师尊重你的民主权利和平等地位,如果再解决不了,只好请校长帮助。

如果由于你对老师没有感情引起的朋友关系上的矛盾,你应主动热情地接近老师,以诚相见,有困难请老师帮助解决,你再帮助老师解决工作上的小困难,时间长了就能增加感情,消除隔阂;如果由你不愿意学习或不努力学习引起教与学关系上的矛盾。

你必须下决心努力学习,只要有进步,老师一定会喜欢你的;如果由你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上不积极主动热情引起主导者与主体关系上的矛盾,那么你的积极主动热情进取就是解决这种矛盾的好方法。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刑法介入体育竞技伤害行为的限度应以促进体育竞技健康发展为宗旨,以刑法干预最低限度为原则。其介入范围应分类而定,对于与体育竞技关联伤害行为应全面“入罪”,基于比赛目的且犯规的伤害行为应部分“入罪”,基于其他目的且犯规的恶意伤害行为应全面“入罪”。其刑事责任的承担也应区别对待。

几乎每一场体育竞技运动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亡事故,从危害后果来看,与我国现行刑法中规定的故意伤害罪、故意罪、过失重伤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等造成的危害结果并无二致,但绝大多数的体育竞技伤害行为被行业内部规范所“消化”,并未进入刑法规制的射程圈,从而免受刑事责任的追究。尽管体育竞技伤害行为不同于现行刑法中的普通伤害行为,有其自身特殊之处。然而,体育竞技不是法外之地,从事体育竞技运动并不等于取得刑事责任的豁免权,体育竞技场也不是犯罪的避难所[1],这已在体育学界和刑法学界得到应有的认同。刑法到底应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内介入对体育竞技伤害行为的规制,使之既能够助推体育竞技运动的健康发展,又能够惩治和预防体育竞技伤害的犯罪行为,以寻求两者的完美平衡,这无疑需要高超的立法技术。如何把控刑法规制体育竞技伤害行为的限度和范围是一个困扰学界的疑难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1刑法规制体育竞技伤害行为的限度

11以促进体育竞技的健康发展为宗旨

应该清楚,寄希望于体育竞技参赛人员的“自我救赎”或通过向其输送“道德净化”来解决体育竞技伤害违法犯罪问题,简直是不切实际的赌注。体育竞技领域不能成为犯罪的“世外桃源”,刑法对此不能熟视无睹。但刑法介入体育竞技领域应审时有度,必须以促进体育竞技健康发展为宗旨。为此目的,必须防止“两极化”现象。

第一,刑法介入不能过度。让刑法干预体育竞技的各种违法犯罪伤害行为,期望依靠刑法手段解决所有体育竞技的伤害问题,同样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妄想。一方面,它可能会忽视体育竞技行业内部的管控。针对体育竞技伤害行为,一般要遵循行规制裁前置原则,依靠预设的比赛规则、体育各专业协会的行规习惯以及体育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来解决[2],如禁赛、罚款等。但行规制裁亦不能排斥法律,只有当行规制裁不足以预防和威慑此类行为的滋生时,并且当这种行为具有违法的可罚性时,刑法方可介入。刑法作为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只能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手段出现。

另一方面,刑法过度介入将会阻碍体育竞技的健康发展。如果刑法不顾及人们对体育技竞伤害行为的容忍范围或程度,与社会上的普通伤害行为一视同仁,必将导致体育竞技运动的颓废或消弭。体育竞技伤害行为施以过分严厉的刑罚处罚,无异于给参赛运动员的竞争行为带上“紧箍咒”。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总担心自己的竞争行为会超出“红线”,不敢进行身体对抗而畏手畏脚、小心翼翼地处理好各种身体对抗行为,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参赛运动员的斗志或,这直接影响到体育竞技的精彩程度和可欣赏性,而缺少激烈对抗和热情激扬的体育运动将会索然无味。那么,刑法就变异为迟滞竞技体育精彩的“减速带”,也成了阻碍竞技体育的“轨条砦”。因此,刑法对体育竞技的管控应以不阻碍体育竞技健康发展为要件,同时考虑社会道德的容许范围,进而给人们预留一个合理的行为空间,并放任人们在这一空间之内进行此类行为,一旦在刑法给予的这个范围被滥用并危害到人们可容忍的限度时,刑法才得以干预。

第二,刑法介入亦不能松弛。将体育竞技的伤害行为都诉诸于行业内部处理,使体育竞技领域成为脱逸于刑法管控的一片“净土”,同样也是不切实际的做法。如此,体育竞技就真的会变异为犯罪的“避风港”,这会纵容大量严重违规违法行为横行,甚至于一些恶意伤害现象滋生不断。从现今乱象丛生的体育竞技比赛就可见一斑。近几年来,体育界“黑哨”“”“球”“群殴”以及“”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而对其追究刑事责任的却寥寥无几,这不得不说与刑法手段管控体育竞技领域的疲软有一定关系。正如有学者认为,对于类似在运动竞赛中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都使其逍遥法外,极不利于运动竞赛的健康发展,只会徒增或助长赛场上的野蛮粗鲁,甚至下黑手,不正赛风泛滥,而又不承担法律责任,这对于体育竞技运动简直是场灾难。

第三,刑法介入应宽严有度。公平正义是法律永远的价值追求,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普遍调整,在维护理想的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要保障人们的自由权利,从而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正是因为法律蕴含的公平正义,所以立法者在创设一项刑事法律制度时既要考虑法益保护,同时也要考虑权利保障。反映在体育竞技领域,刑法介入既不能过度而不顾及参赛人员的自由权利,也不能过于松弛而忽视了体育竞技秩序的维护,关键在于如何在保障体育竞技的健康发展和惩治预防体育竞技伤害行为的滋生之间寻求一个法益保护的最佳结合点,这个最佳结合点就是刑法介入体育竞技领域使所受到的法益损失相对最小化,而法益保护达到最大程度化。

12以刑法干预最低限度为原则

刑法介入体育竞技领域还要以刑法干预最低限度为原则。刑法干预最低限度原则要求刑法作为调整社会关系最后手段性而出现,这是由刑法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和高成本性所决定的。如果不管行为侵害法益的严重程度与否,而任意进行刑罚制裁,这不但会发生侵害公民权利的现象,而且国家亦难以承担无谓的高额司法成本,既浪费了有限的司法,又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刑法对体育竞技的介入,只有穷尽行业规范以及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法规手段的情况下才予以启动。

第一,这是由体育竞技的自身特殊性所决定的。由于体育竞技自身具有对抗性、激烈性或竞争性等特征,蕴涵着巨大天然危险,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在所难免。其一,体育竞技更加钟爱“”,而“”常促使人犯错。试想,在体育竞技比赛中,运动员个个精神状态异常亢奋,或狂奔或跳跃,动作千变万化,轻重缓急往往很难控制,碰撞、伤害不可避免。其二,体育竞技运动通常在大型场地举行,环境开放,人流涌动,欢呼雀跃,运动员不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干扰,进而影响其判断力,造成动作失误或误差,很容易变异为伤害对方行为,即使一些经验丰富的运动员也无法避免,而初出茅庐的新手尤甚。其三,现今体育竞技越来越充斥着商业和功利色彩,盛行以成败论英雄,利益机制触动运动员获胜的动机不断强化,相应地运动场上不仅是技术的比拼,而且使激烈对抗更加白热化。其四,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更为刺激、危险更大的体育项目不断上演,这无疑增加了竞技伤害的概率。尽管如此,人们却不以为然,心旷神怡。

第二,刑法介入要遵循行业规范前置原则。众所周知,法律不理会“琐碎之事”,法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加以具体规范,而仅仅基于规范目的对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项予以规定,可谓“法有限而情无穷”。那么,在法律调整范围之外的空白地带,一般由职业道德或行业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予以调整,这些社会规范只要不与法律的基本原则或精神相冲突,为社会通念所接受,那么它就属于“软法”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运动需要借助于行业规范来调整,参与人员首先必须遵循体育竞技的具体规则,它是任何形式的体育比赛必须遵循的“铁则”,也是判断体育竞技行为是否正当化的重要依据。这种制度设计主要基于体育竞技具有较强的规则性和职业性,而行业规范的职能性质决定较之司法程序更富有行动效率,并有能力对所有的体育竞技行为予以监管。但行业监管也有缺陷。其一,它对较为严重的体育竞技伤害行为没有实质性的威慑力。其二,行业内部监管机构由于与体育竞技比赛的参与者存在主体身份或经济利益的勾连,可能会使监管出现乏力或流于形式。其三,行业监管的有效实现要受多种因素制约,像制度的规范性、制度的执行力以及群体心理认同等,这些制约因素在不能有效协调运行的情势下,行业监管的漏洞就无法避免。这也给刑法的介入留下空间。

第三,刑法介入体育竞技领域属于事后预防,谨防法益预防提前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源自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社会风险以不可阻挡之势正悄无声息地扑面袭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前所未有的潜在危险或严重威胁。这激起世界各国不大不小的震动。在西方,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以来,“风险社会”以及“风险刑法”理论便成为德日刑法学界研究的主要阵地,对刑法如何应对现代社会逐渐猛增的各种风险的研究如火如荼。在国内,刑法学界也对风险社会及其风险刑法有着浓厚的理论热情。的确在风险社会渐行渐近的情势下,风险源的复杂性、风险滋生的不可预测性以及风险波及范围的不确定性,使得社会的公共安全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5]。越来越多的国家面对这日益增大的风险,尤其在严重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交通事故领域、环境污染领域以及食品安全领域,逐渐在刑法中设置抽象危险犯的立法模式使法益保护提前化,以防患于未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竞技体育领域本身蕴涵巨大风险,而这种风险不会危及到广大民众的最基本社会生活,刑法在竞技体育领域的介入切不能“与时俱进”,仍然要坚守事后预防的矜持。

2刑法规制体育竞技伤害行为的范围

21与体育竞技关联的伤害行为

体育竞技伤害行为方式复杂多样,形式不一而足。体育竞技伤害行为既可能发生在对抗性竞技中,也可能发生在非对抗性竞技中,前者像拳击、足球等,而后者如F1赛、马拉松赛等。由于非对抗性竞技体育只有一方,自然不存在对另一方刑法规制的问题。因此,刑法规制体育竞技伤害行为的范围问题只存在于对抗性竞技中。在对抗性竞技运动中,在赛前、赛后或赛中休息时而发生的关联伤害行为,不管是运动员对运动员,还是运动员对裁判员、教练员或其他在场人员,抑或裁判员、教练员或其他在场人员之间而发生的伤害行为,我们称之为体育竞技关联伤害行为。此类伤害行为不是发生在比赛过程中,与竞技比赛遵守规则无关,跟刑法规定的普通伤害行为并无区别,可以直接依据现行刑法的相关规定,可能涉及到故意伤害罪、故意罪、过失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等罪名予以追究刑事责任。尽管此类伤害行为的主体运动员、裁判员、教练以及现场观众等往往受到比赛场景的刺激或感染而实施,往往因或冲动以及情绪和感情的而爆发,犯罪学理论上称之为犯。但对于犯与其他普通犯罪相似,并无法定从宽处罚的依据。因此,对于体育竞技关联伤害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应全面“入罪”。

22基于比赛目的且犯规的伤害行为

以比赛为目的且犯规致人伤害行为其情况最为复杂。笔者认为,此种情形并非全面“入罪”,而是有的放矢地部分“入罪”,这里可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轻罪以下危害后果的伤害行为应“出罪”。基于比赛目的且违规造成轻伤以下危害后果的伤害行为应属于排除犯罪化事由,不追究刑事责任。一方面,犯规是体育竞技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体育竞技中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就是,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必须遵守体育竞技预设的具体规则。但违反比赛规则且造成伤害后果的行为并不一定就是体育犯罪。因为比赛中的犯规并造成伤害行为往往属于体育竞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比赛秩序之下的“合理碰撞”。犯规行为增加了比赛的刺激性和精彩程度。无犯规行为的比赛则索然无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比赛[6]。实际上,犯规在比赛中不仅无法避免,而且一方为了获得比赛胜利目的基于比赛策略的考虑,常常故意利用犯规行为来消解对方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体育竞技本身所具有的对抗性、激烈性、近距离接触性或高风险性,预示着在比赛中必然会存在人身安全危险,因犯规而造成轻伤以下危害后果的伤害行为更是不可避免,这是参加体育竞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造成轻伤以下的危害后果鉴于具有比赛目的的正当性,造成的危害结果不大,可责性相对较小,仍属于体育比赛的正常范围,并没有超出人们所容许的危险预测可能性。而且这种伤害行为没有必要启动刑法予以干预,由体育行业取行业制裁方式予以解决就可以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二,重伤以上危害后果的伤害行为应“入罪”。基于比赛目的违规而造成重伤以上危害后果的伤害行为,已经超出人们对此所容许的社会范围,完全具有刑罚可责性。

其一,此种行为客观上造成了重伤以上的严重后果,具有入罪化的罪质基础。根据刑法典第95条的规定,重伤害一般是指使人肢体残废或毁人容貌的、使人丧失听觉、视觉或其他器官机能的以及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情形。不难看出,致人重伤害往往使人生理器官残疾或机能丧失,使之很长一段时期甚至终生不得恢复,这无疑是对人身权利的极大摧残,直接侵犯了运动员的健康生命权,给运动员造成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和煎熬。不仅如此,这种体育竞技伤害行为严重践踏了公平竞赛的基本原则,制约了体育竞技的健康发展,阻碍了体育竞技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严重影响到国家的良好声誉和形象。

其二,行为人主观上存在间接故意或过失,具有入罪化的主观恶性。基于比赛目的且犯规的伤害行为,其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可概括为间接故意和过失。对于前者指的是运动员出于比赛目的在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他身伤害的结果而实施的犯规行为,而对于后者指的是运动员应当预见自己的犯规行为可能会造成他身伤害的情况下,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这样就可以得出,行为人基于比赛目的,在其间接故意和过失的心理态度支配下而实施严重伤害他人身体的犯规行为,可能以故意伤害罪或过失重伤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而造成死亡结果的,可能以故意伤害罪甚至故意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行为人不可能存在直接故意的主观心理态度,因为它与基于比赛目的的主观目的相冲突,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会造成他身伤害的结果而希望这种危害结果发生,那么,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就变异为非比赛目的,超出了这里所论述的类型,而应直接依据基于其他目的且犯规的恶意伤害行为的情形处理。

其三,具有入罪化的罪量基础。如上所述,体育竞技运动首先遵循其行业规范,体育协会作为国家体育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其制定的行业规范虽然不具有绝对的强制力,但仍然有着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而对于造成重伤或死亡严重后果的伤害行为超出了体育行业自治权限可管控的射程圈,行业规范对此类行为的管控疲软,即使管控其效果也适得其反。只有刑法的介入,运用刑法利器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才能够有力惩治和预防体育赛场上频频上演的体育暴力行为。这对于维护运动员的人身权利,促进体育比赛的公平竞争,保证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23基于其他目的且犯规的恶意伤害行为

基于其他目的且犯规的伤害行为完全是隐藏其背后的不法行为,已经不能再视为比赛的一部分,无论其危害后果是轻伤,还是重伤抑或致人死亡,都应该全面“入罪化”。一方面行为人主观上基于其他目的,具有伤害他人的主观故意。例如个人恩怨的报复目的、发泄愤懑、起哄闹事以及其他扰乱比赛秩序目的等除比赛目的之外的任何目的。这充分暴露出行为人在主观心态上出于恶意,有违反比赛规则伤害他人的直接故意,也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身伤害的结果,而积极追求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另一方面,行为人在客观上违反了比赛规则,实施了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并造成了轻伤以上的危害后果。可见这种基于其他目的且犯规的恶意伤害行为已经背离了体育竞技的基本精神,与刑法中规定的普通伤害行为并无不同,完全超出了社容许的危险范围,具有刑事可罚性。

如果刑法容忍这种行为的发生而不加以干预,将会纵容此种不法行为的滋生,使体育竞技走向畸形发展的不归路。因此,刑法应当积极介入对此种行为的处罚。诚然,比赛过程中情形复杂多变,体育竞技伤害行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虽然从实质的角度看,以非比赛目的且犯规的伤害行为具有违法性,但此种行为发生在比赛过程中,行为人往往以合法的形式掩饰非法的目的,一旦进入诉讼程序,行为人会辩称自己是基于比赛胜利目的的失误所造成的伤害行为,因为同样的竞技伤害行为可能是出于比赛目的,也可能出于其他报复等目的。因此,如何判断竞技比赛中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是司法程序中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就是贯彻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因为主观见之于客观,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往往表征出客观的具体行为,从伤害的手段、方式或伤害的程度、部位抑或伤害的时间点以及行为人的违规程度、频率等一系列的客观状况,来认定罪与非罪的界限。那么,通过这些情况认定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仍不能排除合理怀疑时,从疑问时做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应贯彻疑罪从无原则。

3体育竞技伤害行为刑事责任的承担

体育竞技伤害行为毕竟不同于刑法规定的普通伤害,其可责性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社会相当性。因此有学者主张,对这种行为原则上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即使追究也要从宽处罚。但笔者并不予认同,文明进步的现代法治社会不允许以人的重大健康生命权做赌注以换取体育竞技的精彩和刺激。对于体育竞技伤害行为刑事责任的承担同样不能搞“一刀切”,一味地从宽处理,这里需要做分类处理。

其一,不可以从宽处理的情形。对于赛前、赛后或赛中暂停休息时的竞技伤害行为以及基于其他目的且犯规的恶意伤害行为。譬如,在比赛休息时,因运动员不满或发怒,将球猛踢到观众身上而导致轻伤以上的伤害行为。由于这些伤害行为与遵行比赛规则无联系,不再视为比赛的一部分,可责性较大,无论从法理和情理上都缺乏从宽处罚的正当性。

其二,可以从宽处理的情形。对于基于比赛目的且犯规的伤害行为,尽管造成被害人身体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由于该行为是发生在竞技体育比赛过程中,行为人的犯规伤害行为并无“恶意”,因此对该行为应当与恶意伤害行为做以区分,对该行为人可以从宽处理。其立论理由简要归纳如下:1)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在比赛过程中,当运动员在遭受外部刺激时,会产生神经紧张、情绪激动或心跳急促等诸多身心反应。在这些心理状态下,运动员往往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力或自我控制力会急剧下降,甚至短时间丧失。加之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需要根据外界的刺激而迅速做出反应,动作千变万化。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行为的失误或误差,碰撞与伤亡在所难免。这些伤害行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手段不同于普通伤害,有些伤害为社会可允许的危险,即使超出人们可预设的危险范围,其可责性相对降低。2)从规范刑法学角度来说,在体育竞技比赛过程中,完全期待运动员在激烈对抗状态中做出合乎比赛规则的动作显然是强人所难,在这一点上也蕴含了期待可能性思想。所谓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具体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7]。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适法行为就无法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责难,相应地也就不存在刑法上的责任。试想,法律要求运动员在紧张激烈对抗的紧迫状态下,以理性冷静地判断自己的行为并做出完全合乎规则的动作,显然是强人所难。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价值意蕴就是法律不强人所难。法律不仅是对司法人员的裁判规范,而且也是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法律以禁止和命令为内容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要合乎法律的要求,否则将遭致法律的制裁。然而,法律不是随心所欲而设定规范的,必须反映人们的实际情况。也即是说,法律设定的禁止规范和行为规范应以人们在行为当时可以不违反禁止规范和命令规范为前提条件的。从“法律不强人所难”和法律规范的设定规则都要求立法者在设定刑事责任承担时必须充分考虑运动员在体育竞技比赛这一特殊场景极为容易做出违规行为,进而造成他身伤害而触犯刑律,这属于事出有因,自然其可责性相对较低,对其从宽处理具有法理存在的正当性。

其三,对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情形。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很多参赛运动员为未成年人,那么,他们一旦实施犯罪进入司法程序同样严格遵循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就我国刑法而言,针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我国刑法划分了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还规定了一些特殊处遇原则:一是从宽处理原则,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二是不适用原则和不成立累犯原则。三是从宽适用缓刑原则和免除前科报告义务[9]。针对这些从宽处理原则,不论行为人是基于比赛目的且犯规的伤害行为,还是基于其他目的且犯规的恶意伤害行为,只要是犯罪主体为未成年人,都应当遵循上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处遇原则。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编汇总

作为知识分子,不应该也不会排斥团队协作和团队精神,但他在团队里,是有一个“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人。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有关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 下册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1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4、尊重和保障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对各级国家机关有什么要求?

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的理念,加强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5、我国享有的主体有哪些?受宪法保护的内容有哪些?

(1)在我国,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2)宪法保护的的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 教育 权等经济、社会、 文化 方面的权利。

6、国家应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

(1)尊重和保障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4)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理想变成现实。

7、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8、除人大这样的权力机关外,我国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它们与权力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1)我国还有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2)这些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9、宪法是如何组织国家机构的?(宪法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实现的)

(1)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国家权力机关,由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

10、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工作的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又是如何贯彻执行的?

(1)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2)我国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为: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实行民主集中制。

11、我国宪法是如何规范权力运行的?

(1)宪法不仅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相应的职权,而且严格规范职权的行使。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权力。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2)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应当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

(3)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4)宪法和法律还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5)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2

第二课 保障宪法实施

12、我国宪法的组成和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

(1)组成: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微、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

(2)基本内容: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13、为什么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14、中国***作为执政党,是如何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的?

中国***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既***民制定宪法法律,也***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15、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2)从内容上看,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是对宪法的具体化。

(3)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4)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5)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6、为什么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

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

17、如何保证国家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

为了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需要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在这一监督体系中,宪法监督制度具有基础性意义。

18、人大如何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

19、如何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

(1)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使其更好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

(2)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加强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宪法权威。

(3)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20、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1)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尤为重要。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等,就是为了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授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2)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学习宪法。我们不仅要了解我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还要在理解我国宪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领会宪法原则和精神。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让宪法走近群众,深入人心,为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认同宪法。我国宪法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我们要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让宪法真正铭刻于心,让宪法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③践行宪法。我们要将宪法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④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3

第三课? 公民权利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由谁规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有哪些?依法行使这些政治权利和自由有什么意义?

(1)由宪法规定。

(2)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

(3)意义:我国公民依法行使这些政治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去权力的重要形式。

2、公民的监督权表现在哪些方面?行使这项政治权利的重要性或意义是什么?

(1)表现: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2)重要性或意义: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什么是公民的人身自由?人身自由的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1)含义: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

(2)内容: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3)意义: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4、除三项政治权利和自由外,我国公民还享有哪些基本权利?这些权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公民基本权利:①社会经济权利:主要有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②文化教育权利:主要有受教育权、文化权利。③我国公民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 儿童 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

(2)权利的共同特点:由宪法规定,并受到宪法和法律保障。

5、教育的地位(或作用)是什么?我国为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制定的政策是什么?

(1)地位(或作用):教育为个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2)保障政策: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6、我国公民应该如何行使基本权利?

(1)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公民权利如果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维护权利要用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进行。

7、为什么公民行使权利要遵守正当的程序?

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有利于维护自身权益。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4

第四课 公民义务

8、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基本义务有:①遵守宪法法律。②维护国家利益。③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④依法纳税。⑤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应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9、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坚持二者的统一?

(1)二者关系: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反过来,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②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③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

(2)坚持二者统一做法: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10、什么是公民的法定义务?我们应该如何履行法定义务?

(1)含义: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刺性。

(2)要求或做法:①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如履行受教育义务、依法纳税、遵守公共秩序、保护野生动物、遵守交通规则、依法服兵役,爱护公共财产等。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11、什么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其后果是什么?

(1)含义: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做的行为,都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

(2)后果: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民违反民事法律,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行政法律,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5

第五课 我国基本制度

1、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2、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形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地位: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形式: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作用: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发挥主体作用。

3、我国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含义: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一种经济形式。

(2)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3)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特科技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等,具有关键作用。

4、我国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含义:是生产资料属于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经济形式。

(2)地位: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作用。

5、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

(2)作用: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国家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或态度是怎样的?这两种经济的地位如何?

(1)公有制经济:①对于国有经济,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②对于集体经济,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2)非公有制经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3)地位: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实行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经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

8、我国人大和人大代表各自的权利或职责是什么?

(1)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有权依法审议各项议案和 报告 、表决各项决定、提出议案和质询案。

9、我国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10、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的领导,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 渠道 ;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机关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

1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

(1)政党制度:我国形成了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坚持中国***领导、多党派合作,坚持中国***执政、多党派参政。

12、我国的政党制度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的领导?

中国***的领导地位是由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的领导。

13、我国的民主党派的地位或作用是什么?

这些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领导的参政党。

14、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5、中国人民政协的地位、工作主题和职能分别是什么?

(1)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工作主题:团结和民主。

(3)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16、坚持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17、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我国形成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民族分布特点又是怎样的?

五十六个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18、我国的民族制度是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实行这一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

19、我国的民族区城自治制度是如何实施的?

(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是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即根据本地方、本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20、什么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什么?

(1)含义: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由居民或村民分别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组织: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21、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产生及与居民(村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1)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

(2)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村民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规范村委会和村民的行为。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复习提纲

★ 八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 八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总结2017

★ 八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整理归纳(2)

★ 初二下册政治重点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知识点整理

★ 初二政治下册提纲

★ 8年级下册政治提纲人教版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我们的好朋友

我们的好朋友

1. 在学校生活(三)年多了,你一定交了不少好朋友。

2. 与(朋友)在一起是那么开心、美好。

3. 友谊总是给我们(温暖),让我们感受到(真情的存在)。

4. 我们都渴望获得(友谊),但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5. (不合理的要求)会伤害朋友之间的友谊。

6. 友谊来之不易,需要(珍惜)。学会(与朋友相处),友谊才能(深厚长久)。

7. 在学习和生活中,哪些原因能让你们成为好朋友?

①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能谈得来;

②经常在一起学习;

③同学非常友善。

8. 哪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会让人难以交到朋友?

①嫉妒心强

②小气、自私

③瞧不起别人

④欺负弱小的同学

(意思合理即可)

9. 要珍惜我们的友谊,我们应该怎样做?

①当朋友有困难时,我愿尽力帮助。

②当朋友犯错误是,我要提醒他,并帮助他去改正错误。

③当朋友帮助我时,我会表示感谢。

10. 你和好朋友之间有哪些开心事?分享一下。(合理即可)

说话要算数

11. (说话算数)是人的一个重要品质。说话不算数不仅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12. “食言而肥”这个成语劝导人们为(人处世要讲信用)。

13. 我们敬佩(说到做到)的人,不守信用的人是得不到(尊重)的。

14. 我们不仅要对(别人)说话算数,也要对(自己)说话算数。

15. 对别人说话算数,会有人(监督),对自己说话算数就只能靠(自觉)了。

16. 如果你的同学说话不算数,你会做些什么呢?

①对他做出的保证进行监督。

②陪伴他完成他所保证的事情。

③在他做违反承诺的事情的时候提醒他。

(意思合理即可)

17. 从哪些由于失信而导致害人害己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①我们要做诚实守信的人,要说话算数。

②失信不但会伤害别人,还会伤害我们自己。

18. 一个人对他人说话要算数,对自己就可以说话不算数吗?你有帮助自己说话算数的妙招吗?

①我们不但要对他人说话算数,对自己也要说话算数。

②我们可以对自己承诺的是做出一个表。

③在完成自己的承诺时,给自己一个礼物。

当冲突发生

19. 校园生活(充满快乐),但也会(出现一些冲突)。

20. 在我们身边存在这各种各样的(冲突)。只有正确认识(产生冲突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解决冲突)。

21. 能否避免发生冲突,往往取决于(我们处理矛盾的方式),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

22. 产生冲突并不可怕,用(正确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化解冲突。

23. 在生活中,我嗯不仅会遇到一些(矛盾和摩擦),也可能会遇到被他人欺负的情况。

24. 被人欺负是(痛苦)的,如果我们不抵抗,欺负可能(变本加厉),(痛苦)也会加剧。

25. 在校内受到欺负可以(请同学主持公道),也可以(向老师请求保护)。我们必须(取正确的方法来应对欺负)。

26. 在校外受到欺负时,也需要(果断取措施),保护自己。

27. 我们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也需要学会(用合理的方式摆脱烦恼)。

28. 在校园中容易导致冲突的原因有哪些?

①不遵守校园中的规则

②做错了事强词夺理,拒绝道歉

③处理矛盾的方式不妥当

29. 面对冲突,你有哪些方法来化解冲突?

①控制情绪,保持冷静

②交换意见,讲清道理

③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④商议办法,和谐相处

⑤请人调节,解决冲突

30. 看到同学被欺负了,你应该怎么办?

①跟被欺负的同学站在一起,对欺负行为说“不”。

②向老师家长报告,希望他们赶来制止。

31. 如果你在校园里被欺负了,你应该怎么办?

①请同学主持公道

②向老师请求保护

第二单元? 做聪明的消费者

买东西的学问

32. 我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怎样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这里面可有(不少学问)。

33. 正规商品的外包装上一般都有(厂名厂址、使用说明、生产日期)等内容,这是我们了解商品的重要渠道。

34. 购买食品时,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尽量购买(绿色、天然)的产品。购买商品时如有“(三包)”卡,以便(维修和退换)。购物时,要尽量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总之,要注意产品(有无质量检验合格证、商标、生产厂名、厂址和生产日期、有效期)。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索要(),是消费者更换商品、保修商品、解决纠纷、索要赔偿的(凭证),也是国家管理财政、征收税款的重要工具。

36. 我们在购物时需要培养良好的(购物习惯),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这既是必要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

37. 在购物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我们要有(维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8. 购物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要在(正规商店)购物,购物后保留好凭证,了解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等。

39. 购物时遇到矛盾和问题,首先应与(商家、厂家)协商解决,协商未果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工商管理部门投诉。

40. 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不受侵害的权利,商家(无权)搜查顾客的身体或背包。

41. 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话:(12315)

42. 怎样做一个文明的顾客?

①要讲文明礼貌

②商品要轻拿轻放

③不需要的商品放回原位

合理消费

43. 生活中有(许多商品)对我们具有吸引力,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总是希望父母能够(满足自己需求)。

44. 当我们提出一些要求时,父母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决定。(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会拒绝。

45. 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我们可以做到:(体贴父母,想想父母的辛苦和难处,不提让父母为难的要求。不赶时髦,不要攀比)。

46. 通过(合理比较、自我克制)等方法,我们可以学会做出正确的购物选择。

47. 学会(克制),根(实际需求)合理消费,是拥有健康生活的重要条件。

48. (合理开支)并不意味着一味省钱。我们既要(精打细算、量入而出),又要(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有滋有味)。这样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49. 同学们,请你像想一下合理(有)消费和过度消费的不同行为,分别举例描述。

合理消费行为:按实际需要购日用品;饮食适量,按需就餐;有储蓄,可以进行投资理财。

过度消费行为:买东西不知节制,超过预算;暴饮暴食,不知约束;不仅没有储蓄,还可能到处借钱。

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

50. 我们在享用餐桌上的美食时,也可能会(产生浪费)。

51. 这种浪费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也许每次浪费的量看起来并不多,但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52. 浪费行为更是对(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53. 节约粮食是(习惯),更是(美德)。大家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情做起。为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作出自己的努力。

54. 很多浪费行为是(我们错误的想法)导致的。

55.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56. 关于节俭的名言警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57. 关于节俭的名言警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8. (浪费行为)更是对劳动者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59. 浪费有多种表现,请你就几个实际生活中浪费的例子。(合理即可)

把不爱吃的事物扔掉是浪费;卫生间长流水现象是浪费;教室没有人是灯常亮着是浪费。

第三单元 美好生活哪里来

我们的衣食之源

60. 生活中,我们要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61. 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联系密切。

62.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我们(吃的、用的、穿的、住的、行的),样样离不开农业。农业为我们(提供食物),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

63. 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日)定位“(中国农民丰收节”),体现了我国重视农业,尊重农民,感恩劳动的文化传统。

这些东西哪里来

64.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很多生活用品是由(工业生产)提供的。

6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工业产品的生产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和方便)的生活。

66. 工业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方便,我们要感谢那些(发明和制造产品)的人,是他们用(智慧和劳动)为我们创造着幸福的生活,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将来,我们也可以(发明、制造)新的产品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67. 如今,走到世界各国,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商品。这些商品上都印着“(Made in China”)。

68. 过去,高科技领域“(中国创造)”的身影还不算多。现在,这种局面已经有所改善,“中国创造”也有了一席之地。

生活离不开他们

69.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付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服务,才使这个社会有序地运转起来。

70. 我们家庭中的成员每天都会接受来自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服务。

71. 尽管人们从事着(不同的劳动),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劳动者)”。我们的父母和其他亲人也是其中的一员。

72. 社会的良好运转需要(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尽管不同的职业在劳动方式上存在差别,但劳动者之间是(平等)的。

73. 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74. 很多劳动者从事的工作看起来也许非常普通和简单,但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75.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每年的(5月1日)。

76.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每天(辛勤地劳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谢)他们的劳动。

第四单元? 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

当地的风俗

77.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78. 有很多伴随着我们成长的风俗,这些与我们成长有关的风俗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79.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伴随我们成长的很多风俗体现了(爱幼)的传统,相应地,也有很多风俗体现了(尊老)的美德。

80. 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但是,相同的节日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这就形成了各地有差异的节日风俗。

81. 春节常见习俗:过小年扫尘、吃灶糖;贴对联、放鞭炮;除夕吃年夜饭,守岁;初一拜年等。(各地风俗稍有不同)

82.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各地风俗稍有不同)

83. 中秋节习俗:吃月饼、赏月。(各地风俗稍有不同)

84. 元宵节习俗:观灯展,猜灯谜,吃汤圆。

85. (清明节)在每年4月5日前后,古时也叫三月节。也被称作“踏青节”。

86. (重阳节)的日期是农历九月九日。又称“双九节”或“老人节”。

87. 除了这些共同的节日,许多地方还有不少当地特有的节日,这些节日也会涉及(许多独特的节日风俗)。

88.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特有的传统活动。

89. 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

90.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91. 有些风俗不符合时代需要,应该(淘汰);有些风俗是否保留,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92. 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一些优良的风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令人心痛。为了留住这些优良的风俗,国家和社会都在努力。

93. 请你说一说你知道的常见的关于敬老的一些行为。(合理即可)

94. 给过生日的老人祝寿、表演节目;扶老人过马路;给家中老人洗脚;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

95. 在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每年都有因放鞭炮而发生事故,有人建议禁止燃放鞭炮。请你谈谈你的看法。(合理即可)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96. (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和民间手工艺)都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地有许多著名的民间艺术。

. 只要(用心去观察),你就会发现在你生活的地方也有不少令人骄傲的(民间艺术)。

98. 著名的民间艺术:(北京京韵大鼓,东北秧歌,广东舞狮,天津杨柳青年画,江西景德镇瓷器,陕西华县皮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江苏苏州刺绣,四川川剧变脸等)。

99. 民间艺术由(劳动者)创造,用来满足(生活和审美)的需求,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

100. 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民间艺术的成就里蕴含着这些艺人的(努力与智慧)。

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正面临着衰落的困境。

102. 面多一些民间艺术衰落的现状,我们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它们。

103. 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我们少年儿童也能贡献一份力量。

家乡的发展

104. 家乡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这是看得见、体会得到的。

105. 家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能(回避)。

106. 学校开展“家乡发展建设”的调查活动,请你做出一份简单可行的调查方案。

扩展资料:

方案1:

以收集、观察等方式,了解家乡生活服务设施方面的变化。①方便人们休闲的设施建设(公园、广场、图书馆、体育馆等)

②方便人们购物的商业设施建设(超市、商场、农贸市场等)

方案2:

以访家人的方式,了解家乡教育方面(可以改为其他方面,如城市建设方面,出行方式方面)发生的变化。

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说,他们小时候的情形,再看看现在的情形。

方案3:一实地参观、访的方式,了解家乡医疗事业的发展。(或了解人们休闲方式的变化)